浙东革命根据地的红土地上,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蝶变,“以红铸魂、以安筑基、以富惠民”的发展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红芯引擎驱动:从田间地头到智慧车间的产业革命
清晨的阳光掠过红芯植物工厂的智能温室里,余姚市市场监管局指导建立的“一物一码”溯源系统正实时更新着水培蔬菜的生长数据。近年来,该局组织辖区骨干实地指导水培蔬菜原产地赋码工作,通过10余次现场调研、专题研讨,成功实现扫码即可查看生产企业、生产日期、检验报告、合格证等全要素信息。“市场监管局的同志手把手教我们对接赋码流程,既让我们感受到了食品监管的前沿标准,也为我们的蔬菜加固了一层食安保障。”红芯植物工厂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2022年,红芯植物工厂由横坎头村与江丰电子集团合作建成。作为“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的创新尝试,余姚市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监管+服务”理念,协助村党委提前规划流程、建设布局,指导企业合理投入资金、设备、技术,从无土栽培技术规范的制定,到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合规指导,帮助企业构建“生长可控+环境可测+质量可溯”的全链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2023年,红芯植物工厂成功跻身杭州亚运会蔬菜供应商名单,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目前,植物工厂种植着70余种水培蔬果,每年可生产约20茬,年产值达1500万元,为30余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6万余元,实现让智慧农业的科技红利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红村协同发力:从单打独斗到串珠成链的全域路径
红芯植物工厂的成功,为革命老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余姚市市场监管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活革命老区组团发展动能,积极助力横坎头村打造美丽田园观光路线,推动横坎头小火车环游路线品质提升,联合周边汪巷村、甘宣村增设沿途站点,推动农家乐餐饮、大糕作坊、农场采摘等业态协同发展,串珠成链形成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得益于余姚市场监管局“证前指导”、布局设计、“一店一策”等个性化帮扶措施,小火车蜿蜒穿行的沿途,一家家农家乐错落分布,处处洋溢着横坎头独有的餐饮风情。这里不仅有带着乡土气息的特色美味,更巧妙融入了彝族篝火晚会的热烈、咖啡烧烤的惬意、露营野餐的野趣等多元体验。当传统乡村味遇上新潮玩法,碰撞出别样火花,让每一位驻足的游客,都可以真切尝到乡村振兴的生动滋味。为拓宽产业发展路径,余姚市市场监管局还积极开展网络规范指引,指导村特色“革命老区共富直播间”建立食品销售合规制度,2024年组织直播带货专题培训3场,助力直播间实现销售额70万元。
对于梁弄大糕等传统美食,余姚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小作坊“5S管理提升计划”,助力推广特色名片,如“拾味坊”经一对一帮扶,从300㎡简易工坊升级为1000㎡标准化车间,实现“浙拾糕首”品牌蝶变。
红脉铸魂守安:从食安共治到共富共享的治理创新
“革命先辈守护群众生命线,我们守护群众舌尖安全。”基于此理念,余姚市市场监管局坚持将革命精神全方位融入横坎头村食安治理全链条,持续优化食品行业营商环境,联合余姚农商银行推出“红锋共富贷”“道德信用贷”,解决村民创业资金难题。同时指导组建“红村食安共富联盟”,帮助打造“横坎头”品牌,严格把控果酒、凉茶等本地特色产品品质;助力打造“彝家小栈”凉山农产品销售中心,推动四明山区与四川昭觉地区农产品组成“横坎头共富大礼包”,年均帮助销售凉山特色农产品超20万元。
2024年,横坎头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万余元,这片红色土地上正书写着关于“食安共富”的生动实践。
下阶段,余姚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化“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总结推广跨村联动经验,立足职能挖掘产业潜力,联动多部门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以更高标准推动食品产业与乡村共富深度融合,惠及更多乡村,为共同富裕建设贡献力量。(余姚市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