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榜丨致敬守艺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宁波+7

发布时间:2025-04-21  |  点击数:  |  保护视力色:  |  文字显示:【  

3月17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宁波又有7人上榜!

他们分别是:甬剧传承人王锦文、宁波走书传承人沈健丽、宁波金银彩绣传承人裘群珠、竹根雕(象山竹根雕)传承人张德和、装裱修复技艺(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王金玉、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汉族传统婚俗(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传承人何小道(何晓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甬剧

传承人:王锦文


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唱说滩簧声腔。最早称串客”,后又称“宁波滩簧”“四明文戏”,直到1950年,这一剧种才正式定名为“甬剧”。甬剧适宜于演清装戏、三十年代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音乐曲调丰富。



王锦文15岁开始接触甬剧,17岁便斩获浙江省“小百花”奖,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两度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在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用极富表现力的唱腔和表演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在甬剧《典妻》《半把剪刀》《风雨祠堂》《美丽老师》《小城之春》《安娣》《众家姆妈》《呆大烧香》等三十多部戏中担任主角。其中,《典妻》斩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多项荣誉,成为甬剧振兴的里程碑。为推动剧种现代化,她牵头成立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抢救老艺人资料,培养新生代演员,将地方剧种推向全国舞台并走出国门。



宁波走书

传承人:沈健丽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起源是佃工在农作中你唱我和,自我娱乐,借以消除疲劳。宁波走书曲调常用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俗称老三门”。走书演唱伴奏乐器中,四弦胡琴为必不可少的主乐,这也是宁波走书的独特之处。



沈健丽,曾学艺于越剧团和独角戏艺人,后得杨信法传授宁波走书三大唱腔,由此开启职业说书生涯。她将京剧高昂粗犷的唱腔和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越剧唱腔引入宁波走书,使宁波走书更加优雅动听。她的足迹遍及宁波各大书场,鼎盛时期书场座无虚席,甚至出现村民搭台赶场、渔民包场听书的盛况。多年来,她坚持每年演出10个月300多场,用一方醒木、一柄折扇在现代社会续写古韵。作为传承人,沈健丽先后收徒数位,将《紫金鞭》《宝剑金钗》等二十余部大书倾囊相授,并带领团队参与文化下乡、电视节目录制,不断创新形式传播非遗魅力。



金银彩绣

传承人:裘群珠

 

金银彩绣是运用金银线作为基材,辅以各种丝线,在真丝质地上绣制的作品。在宁波工艺美术史上,金银彩绣是最负盛名的传统技艺之一。赵朴初曾为之写下了斟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异草,神笔妙针”四句赞词。宁波绣工把民间刺绣的传统技法和“外国绷”绣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宁波金银彩绣。



裘群珠少女时代便跟随长辈研习绣艺,2010年12月筹建了金银彩绣艺术馆。她带领金银彩绣传承团队绣制了众多的大型作品,如《甬城风情图》《百鸟和鸣》《清明上河图》《老松白凤》等。裘群珠所设计绣制的作品在传统手法上揉进了现代元素,做到融古汇今,堪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仅2017年至2019年,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9项,其中,《甬城风情图》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竹根雕(象山竹根雕)

传承人:张德和

 

千百年来,象山人栖居竹乡,食竹之笋,用竹之器,并发展成供赏玩的竹雕工艺。它与木雕、石雕一样,历史悠久。目前发现的有清嘉庆年间的秋叶贡盘两件,由一只竹根剖开成对,无论立意造型及其技法,都体现出较高艺术价值。



张德和于1978年投身竹根雕创作,首创仿古竹根雕并打开国际市场,带动象山成为全国最大竹根雕出口基地。通过研读美学理论,他突破传统“通体施雕”模式,开创“局部巧雕法”——依根材自然形态象形立意,仅在关键处点睛,使作品兼具自然灵韵与人文意境。《华装初试》《出没风涛》等代表作,以“雕而不雕,不雕而雕”的妙趣,将根雕推向艺术新境。他还致力于理论研究,专著《雕根问道——德和谈艺录》系统阐述根雕美学,提出“心雕为上,手雕为下”的创作理念,被誉为“张氏根艺美学”。他创办的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集展示、研究、传承于一体,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



装裱修复技艺

(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

传承人:王金玉

 

天一阁建于明代,距今已 45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目前天一阁藏有古籍30万卷,其中善本8万卷。这些珍贵古籍历经朝代更迭、战争浩劫,岁月侵蚀,能完整保存到今天,离不开历代匠师的修复。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累了一整套扎实的古籍修复技法。



王金玉17岁进入天一阁学习古籍修复、书画装裱等专业技艺,从事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已有40余年。她经手修复的善本古籍累计百余册,独立完成了天一阁馆藏明代科举录50册的修复方案的编写工作等,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厅、宁波市人民政府等部门颁发的荣誉10余项。因出色的专业技能被聘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技术专家”的她也致力于传统修复人才培养和修复技艺的传承,现已成为一支融合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保护技术的专业古籍修复团队的领军人物。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传承人:施珍

 

越窑青瓷始烧于东汉,原始瓷到成熟青瓷的演变就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上林湖越窑青瓷也被称之为母亲瓷”。越窑延续烧制千年,于北宋末、南宋初衰落,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广泛、内涵十分丰富的窑系。


IMG_2489.JPG


施珍16岁随三爷爷施于人学习陶艺,后扎根上林湖畔,创办研究所,专注越窑青瓷的创作和传承工作已有30余年。她的作品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张力,通过融合多种雕刻技法,呈现历史纵深,她还创新青瓷加彩工艺,打破单色釉局限,让千年秘色焕发时代光彩。多年来,她的作品获国家级奖项二十余项,多件被博物馆收藏,其中,《缠枝玲珑双耳瓶》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作品《吉祥鸟双耳瓶》《上林随想瓶》分别被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



汉族传统婚俗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

传承人:何晓道


十里红妆是宁海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当地嫁女的嫁妆,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迎嫁妆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十分气派。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


IMG_2490.JPG


何晓道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醉心于十里红妆文物的抢救性收藏。他踏遍江南水乡,将散落民间的千余件朱漆家具、女红珍品收入囊中,构建起明清民俗工艺的完整谱系。2003年,他创立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首创“公助民办”模式,馆内千余件展品与婚庆服务社的花轿巡游交相辉映,让坐花轿、串箱等仪式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时尚选择。他还带着红妆走出国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中心、上海世博会等国际舞台上演绎东方美学。他的策划代表作《十里红妆·女儿梦》被改编成现代舞剧并获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独著的《江南明清建筑木雕》在2013年荣获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